一段視頻近日在網上流傳,連人民日報客戶端都轉了。視頻顯示,在北京地鐵4號線上,一名小學生模樣的男孩對著奶奶破口大罵。旁邊乘客勸阻,還遭男孩反懟,“干你的事去,不要管我”。
在人民日報客戶端轉發的文章中,總結了這孩子的“三宗罪”,不尊敬長輩、野蠻粗俗沒有禮貌、事不如愿就發脾氣。不用多說,跟帖評論區一片罵聲,有人說,這孩子不加管教,以后就是個廢品。
看著小男孩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樣,確實不是滋味?,F在有些孩子從小生活無憂,嬌生慣養,有不少壞脾氣和不良習慣,讓家長操心。以往多有報道,哪家孩子把小區車子給劃了,又有哪家孩子把展覽館的畫給糟蹋了。這些都難免讓人擔憂如今的家庭教育。
新的社會現狀,新的教育痛點,提醒我們,不能用老套的教育方式來管教孩子了。就說這個視頻里的孩子吧,他在地鐵里的言行舉止,其實是家庭教育在外部環境的展露,家里沒教好,所以跑外面撒野了。問題出在孩子,根子卻是在父母身上,很顯然,導致這一情況的第一責任人不是孩子,而是孩子的家長。所謂子不教父之過,該反思的是孩子的父母。
小男孩在地鐵的表現,按常人的眼光來看,確實很成問題。但這么說的時候,也不能忘記了,孩子是未成年人,心智還在成長,我們不能完全用大人的眼光和態度來看待這事情。不妨想想,嬰兒餓了的時候會哭,高興的時候會笑,惱怒的時候會叫,這才是正常反應。如果不是這樣,大人反倒要著急了。
同樣道理,進入小學階段的孩子,表達需求和情緒的時候,不可能太“高雅”,尤其是開始有自主意識、有點小叛逆的孩子,可能會以情緒宣泄的方式來宣揚個性,表達“主張”。所以,問題的重點其實在于,這孩子到底是什么心理狀態,有什么想法,而不是他的肢體語言、語氣神態是否合乎社會規范。
我的意思是,當你用大人的眼光來評判這名小男孩的行為舉止,或許只能得出小孩沒教養的結論,然而,如果從小孩所處的成長階段,以及試圖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,則可能得出不同結論??梢院唵闻袛嗟氖?,他的內心一定有什么缺失。只有了解孩子所想,我們才能對癥下藥,以合適的方式教育孩子,調整他的行為規范。
這么說很簡單,其實做起來不容易。因為我們大人有自己的經驗和思維慣性,特別是面對孩子,大人是強勢一方,也就經??紤]不到孩子的感受。但是,從大人的視角出發,往往難以解決根本問題。打罵只能讓孩子服從,而不能讓孩子真正明白事理。
我看到這段視頻后,更感到好奇的是,孩子當時心里在想什么?如果奶奶真的站起來讓座給孩子,會是什么結果?遺憾的是,在眾目睽睽之下,奶奶可能覺得面子上過不去,從而失去一次跟孩子交流的機會。